在生活中我有一个小经验,叫做“如果你找不到一个东西,不要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过一会或者过几天它自己就会出来”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大家自己试试就知道了。同时他可以推而广之,有些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你念念不忘,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想出答案了。
而最近我比较开心的事情在于,巧合间读到了一篇论文,我感觉可能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新兴市场的经济周期要短一点?
按照历史经验,亚非拉三大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周期一般持续10个季度,而发达国家一般持续24-32个季度,可以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长度是新兴市场的两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之前我看过很多解释,有说新兴市场治理不够高级,经常政策反复,有说新兴市场依赖资源出口,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blabla。但我觉得都不够给力,没有那种令人愉悦的舒畅感。应该是上上周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它的结论给我巨大的满足感。经过一些比对和分析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分享的结论。
论文的名字叫做“Business Cycles in Developing vs.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l Economy”作者是Paulina Restrepo Echevarria。我懒得再去开google放链接大家感兴趣就自己搜一下吧。
它的结论非常简单:新兴市场经济周期更短是因为新兴市场比起发达国家来说,非正式经济(Informal Economic,大家可以理解为地摊经济)的占比更高。而这种非正式经济的弹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新兴市场里面需求/供给的波动率更高。
所以不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周期更短,而是新兴市场经济的波动率更高,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更容易达到波动率的高点。
波动太高的时候就是经济周期的终点了。无非需求短期太多而供给太少就是通胀,供给短期太多而需求太少就是通缩而已。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其实是很惊喜的,因为它同时解决了很多个精髓的问题:新兴市场改革开放的意义何在?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国际化到底是好是坏?
如果上面这个相关性是合理的,新兴市场开放的诉求和对于国际化的诉求是可以被完美解释的。
因为新兴市场需求/产出的波动非常高,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外部的需求来源或者产出来源,来帮忙平复这种波动率。
回忆一下改革开放之前物价的波动,供给的短缺无法从内部调配的时候,价格闯关物价飞涨。而由于非正式经济的存在,这种波动连观察都难以观察,遑论根治?
另外一个副作用是,它很好解释了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城镇化是把一些非正式的经济转化为可课税的正式经济过程。它降低了经济的波动率。
当然这同样也给了我们去理解最近提出的跨周期监管可能的含义,也许跨周期监管,延长经济周期长度的尝试,就是降低需求/供给波动率的尝试。
当然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故事,延长经济周期的尝试,成功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这里我们想再把鲍威尔去年在杰克逊霍尔上面的讲话翻出来。美国在1980年之前和1980年之后,监管的态度是有变化的。
当然我们都知道那是美国利率从上行到下行的一个出发点。而且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这种行为对于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有推动作用。不过很多时候会从融资的角度出发思考。
但如果结合上面这套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有趣的结论,如果监管的态度是压制消费/产出的波动率,那么它自然而言会压制通胀的波动率,同时一个副作用是,压制社会中非正式经济的活力,最后带来集中度的提高。
如果这样去读这个演讲,就会有很多有趣的思考了。
其实美国在1980年之前的经济周期也很短。
随便数了下,30年7个吧
1980年之后差不多30年四个。
一方面通胀降低了,另一方面按照鲍威尔自己的话说。联储充分利用了这种优势,给定一个通胀目标,即便在扩张期结束前都在降息而不是加息
由此带来了美国史上最长的两个扩张周期,90-01,09-20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明斯基时刻两次到来,两个最长的周期带来了两个最大的伤害,科网泡沫的泡沫程度历史最高,全球金融危机的伤害最深。
我觉得这是一个公平的选择,拥有了最长的经济周期,自然要承受最严重的后果。
那么这个东西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在于,如果有一天共和国也开始跨周期调控而不是逆周期刺激,我们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扶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延长自己的经济周期,降低地摊经济的占比,提高城镇化比率。伴随着地产在经济版图中重要地位的降低,我们以后的经济周期可能不再是3-3.5年,而是6年。这意味着我们的呢资产价格周期也会延长,慢牛是有可能的。
至于代价,我们一样要承担,更大的明斯基时刻,更大的风险积累。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做的尝试,我们国家的优势应该是应对重大危机。
延长经济周期,抚平经济波动,然后去应对一个更严重的经济后周期危机。我隐约感觉这是个划算的交易。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66668228,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