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面,长期以来都是发达国家有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多是沿用发达国家发明的叫法。比如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其实都是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先提出和用起来的。
新兴经济体这个词现在用得很普遍了。正因为用得普遍,很少有人再去探究它的本义、准确定义。而因为没有准确定义,就出现了一些混乱的情况。
比如,前一段时间,中国A股市场一直翘首以待的一件事,是MSCI新兴市场指数能够将A股纳入。A股很是期待了一阵子,还有了因为期待而出现的非理性上涨。后来期待落空,A股的股民们还伤心了一阵子。害得证监会都要出来解释说明、安抚市场情绪。
这就很奇怪了。尽管对新兴经济体的定义五花八门,但中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没有谁提出异议。MSCI是个什么东西,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把中国当新兴市场。难道它还反了不成?
同样是这个MSCI,在另一项宣布中,将卡塔尔、阿联酋两个国家纳入新兴市场指数。这更奇了怪了。众所周知,卡塔尔、阿联酋这两个国家是中东富国,从王公到普通公民,都富得流油。说他们是新兴经济体,鬼才信!
更匪益所思的是,在MSCI的指标体系里,这两个国家以前居然是前沿经济体(Frontier Market)。这是一种比新兴经济体还要差一档的经济体。与这俩同属前沿经济体的,分别是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这样一些穷得叮当响的国家。
MSCI没搞错吧,脑子进水了吗?
所以,很有必要对新兴市场的定义做一番说明。
先从历史说起。早先,没有新兴经济体这个概念。当时,世界上只有三种经济体:发达经济体(Advanced Economy)、不那么发达的经济体(LDC,less developed economy)和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y)。
什么是不那么发达的经济体呢?就是界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它有两种前途,一个是继续前进,跻身于发达经济体;一个是倒退,跌回发展中经济体。
“不那么发达的经济体”,这个名称确实有点别扭,这些经济体感觉很不爽。后来,有好事者改为“正在兴起的经济体(Emerging market)”,更有好事的中国人将其润笔为新兴经济体。于是,皆大欢喜。
这有点滑稽。中国古代有个成语故事,说是一个养猴子的人,打算每天喂食七个桃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大怒。养猴者见状让步,说早晨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大喜。
新兴经济体名称的由来,颇让我想起这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其实,由不那么发达的经济体,更名为新兴经济体,依然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清什么意思。
正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给了各路神仙以大展身手、各说各的空间。
有认为,成长性是新兴经济体的标志,且须持久,至少应有连续十年的高增长。
有认为,转型是新兴经济体的标志。经济上应从管制经济向放松管制转型,从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转型。简言之,必须改革开放。
有认为,经济具有一定的体量,是新兴经济体的必要条件,是其与前沿经济体的根本区别。太小了,即使高增长,也只能算前沿经济体。
这些定义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是让人云里雾里。
对同一概念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定义和解读,首先是因为经济学家介入了。学者本来是应该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找出共性,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周知、教化世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者们的门户之见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复杂的事情更复杂了。
比如新自由派的经济学家,是希望新兴经济体朝着自由市场经济的方向走,故在定义中强调转型。
政治家们的介入,也为新兴经济体的定义添乱。比如,G8扩大为G20后,G20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协调政策的主要机制。遂有好事者将G20中发达国家之外的11个国家拎出来,凑出一个E11(新兴经济体11国)的概念。这纯粹是从政治和经济的体量出发,不足为学人道也。
在如此纷繁的定义世界中,你我这样的常人该以什么为准呢?
还是回到上文所说的MSCI。
MSCI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投行Morgan Stanley编制的一系列股市指数。摩根士丹利,大家都该知道吧。世人皆知的华尔街,其实主要就是投行,而投行主要就是高盛、大摩、小摩三家。摩根士丹利,就是俗称的大摩。
在没有异化为自营业务之前,投行的本职工作是当顾问。你要上市,需要投行作顾问;你要投资,也需要投行提供咨询。
MSCI就是大摩为全世界的大资金(即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资本市场投资提供的咨询。其中包括新兴市场指数和前沿市场指数。全世界的大资金十分信赖大摩编制的这些指数。如果一国被编入大摩的新兴市场指数,大资金们就会在这个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相应的配置。如果一国被剔除出去,大资金们就会相应撤资。
现在明白A股股民为什么翘首以待MSCI将中国A股纳入了吧。
因为这个指数是给全世界的大资金提供投资建议的,所以,它使用的新兴市场概念和前沿市场概念就不能象学者或政客那样不负责任,否则,大资金们亏了钱,会杀了它的。
我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比较重视MSCI对新兴市场和前沿市场所下的定义。
首先要理解一点,MSCI是为投资者服务的,着眼且只着眼于投资这一范畴。在MSCI的定义里,新兴市场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高成长性。因为只有高成长性,投资者才能获得高收益。二是高风险。新兴市场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但政治、机制、宏观经济环境尚显稚嫩、不像发达经济体那样成熟,容易出现问题。暴涨,也易暴跌。暴涨,就是投资者的高收益;暴跌,则是与高收益相对应的高风险。
前沿市场也是如此,但成长性更高、风险也更高。
所以MSCI在向投资者提建议时,会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或向其推荐新兴市场,或向其推荐前沿市场。
不止于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除考虑收益高低、风险大小外,还要考虑一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因为这里的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都是大资金,动辄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如果市场太小,钱刚一进去,股市就涨上天了,没法建仓;钱刚一撤,股市就暴跌,也没法跑。所以,市场必须要有相当规模,大资金才有可能悄悄地进来、悄悄地出去。
还有就是资本能否自由流动或自由流动性。如果一个国家对外资进入股市是高度警惕和严格限制的,大摩就不会建议投资者进入,因为进不去。如果一国对资本流出有管制,大摩也不会建议投资者进入,因为逃不掉。
所以大摩眼中的新兴经济体应该是这样的:高成长性(相应的高风险性)、资本市场有一定规模和流动性、资本市场对外有一定的开放度、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流动。
大摩为什么不认为中国是新兴经济体?这是因为中国市场虽然高成长,资本市场有一定规模和流动性,也有一定的对外开放度(比如沪港通、深港通、QFII),但2015年的股灾期间,许多公司为自保而随意临时停牌吓着大资金了。试想,如果大资金买的那只股随意就停牌,大资金还跑得了吗?如果事先知道可能跑不了,哪个投资者还愿意进来?
另外一个原因,中国对短期资本流动比较警惕,并有一定的措施,也令大资金担心想跑的时候跑不掉。
由于这两个因素,大摩认为,中国不是新兴经济体。
那么,大摩眼中的前沿经济体又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比新兴经济体差一等,够不上新兴经济体的档次,但也有投资价值(Investable)。
什么叫差一等呢?比如,资本市场体量较小、流动性差;或者对外资设限较多。尽管有这些缺点,但如果大摩或投资者觉得,仍然有投资的机会和价值,它就会把这个国家列为前沿经济体。大资金就会相应配置资金。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新兴经济体体量一定比前沿经济体大,其实不然。比如沙特,它的经济体量比卡塔尔、阿联酋都大得多,但在大摩的定义里,它不如卡塔尔,仍然是一个低等的前沿经济体。因为沙特对外资设限太多。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前沿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一定不如新兴经济体,其实不然。比如科威特,它是前沿经济体,却比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不知要富足多少。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投行的语境和定义,都只考虑投资这一件事。
所以,以后大家如果发现新兴经济体有乱定义的情况而感到困惑,最好先查一下是谁在定义。
如果是政治家,他们的定义更多是政治上的考虑。
如果是学者,他们的定义更多是门户之见。
如果是投行和投资者,他们的定义则只是为了投资,无暇他顾。但只有他们的投资,才会比较接近实际、接地气,也更加可信。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4165642,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