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封莉 北京报道
“好的营商环境,是政府守规矩、企业站C位。”北京市大兴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学亮日前在北京表示,大兴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打出了服务企业和落实政策的组合拳,取得了营商环境连续三年位列平原新城第一的好成绩。
“抓营商环境,我们主要聚焦于两个点:一个是‘企业要什么’,另一个是‘我们有什么’。”刘学亮说,吸引企业的关键诀窍,绝非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而是要结合实际,为企业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服务,尽最大努力实现“企业得利,大兴得益”的共赢局面。
据了解,大兴区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省市自贸区政策的地区,同时享受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综合保税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项重大政策。
“在区级层面,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发布最新‘1+N’产业政策体系2.0版本,其中“1”是指《大兴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N”包括医药健康、氢能、商业航天等产业领域13个专项支持政策,奖励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资金支持最高可达3亿元。”刘学亮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大兴区已经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5亿元(2021年度)。
据刘学亮介绍,大兴区以空间换项目,探索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流量管理,推动空间资源向优质项目和企业倾斜,重大项目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从入驻决策、协商落地到开发建设,服务团队全流程跟进政策落实,“争分夺秒”推动项目落地投产。
“我们竭尽所能解决最实际问题,想方设法为企业增加便利、减少麻烦。”刘学亮举例说,比如为517家“服务包”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每月集中开展“企业服务日”,有效解决企业诉求3200余件。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推动多个高频事项办理场景“证照联办”,成立全市首个“多规合一”专班,项目落地时间压减1/3以上。
审批速度背后不仅关系着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与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密切相连。《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12月底,在北京市医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大兴区紧急完成了华夏生生新药纳入招采系统的备案手续,将3个月的审批时间极限压缩至1天,确保药品得以第一时间被各大医疗机构用于新冠病毒感染急重症治疗,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产值增加5亿元、税收增加5000万元的良好效益。
在金融支撑方面,大兴区用好资本手段精准填补政策空白点,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已决策参与子基金24支,撬动8倍以上社会资本,实现基金总规模超过380亿元。
同时,大兴区悉心关注企业背后的人才个体需求,今年印发了《大兴区“新国门”人才支持和服务办法》,聚焦人才最关注的进京落户、子女入学、住房出行等问题,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兴区创新实施了“归兴”“繁兴”“援兴”系列人才引进计划,近年来人才落户数量始终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区内已聚集国家级专家人才60人、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获得者30人,“博士后工作站”总数达40家,尖端人才留在大兴发展的意愿愈发强烈。
数字显示,2022年大兴引入京外企业126户,排名全市前列,落地当年形成地方级收入3866万元,收入规模全市第一。“实实在在的招商成果就是大兴良好营商环境的最佳体现。”刘学亮表示。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13/doc-imzanywx951392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