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优化防控政策后急诊受冲击、医护一度短缺,委员呼吁在这些方面加强医院韧性

头像
张迅

转自:上观新闻

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的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今年上海两会,市政协委员、上海申康医疗卫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姚蓁指出,经历了“大上海保卫战”洗礼,持续优化新冠防控政策以来,上海市各家医疗机构承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出医院的韧性不足。

“目前,上海的医疗资源配置仍显不足,在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中位于中游水平。”姚蓁用一组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到2021年上海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49,排在全国第13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7;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9.62,排在第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5;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34,排在第14位,同样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2。

“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还要承担大量流动人口和外来疑难杂症的医疗诊治服务,实际就诊人口的每千人床位数、医护人员密度更低。”姚蓁直言,这一状况与上海打造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她还指出,市级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偏低,冗余性不足。目前上海市级医院的建设至今仍沿用2002年的标准,已无前瞻性,部分指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处中心城区的市级医院院区的容积率更是超过了4,造成了医疗空间布局以及流程的局限性,就某个院区来说更是无冗余性可言。”

此外,医疗机构的资源丰富性不足也导致应急体系下反应不够快速。姚蓁表示,12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各家医疗机构的急诊以及一些后勤配套设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医护人员也出现了暂时性的短缺,“可以发现,医疗机构在遭遇灾害冲击时的抵抗能力是不够充分的。”

对此姚蓁建议,要加大对市级优质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市级医疗机构在郊区加强布局和资源配置,在此前的规划基础上再适度提高市级医疗机构床位配置的水平。

同时,还要适度提高市级医院的建设标准和用地标准,以建设韧性医院为目标,修订完善上海市市级医院基本建设标准,一要充分考虑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硬件需求;二要充分考虑科研能力提升,以及研究型病房的规模需求,不仅仅以核定床位数进行规模的核定;三要充分考虑科研转化能力提升,把转化功能纳入市级医院建设标准;四要充分考虑应急服务能力的提升,医疗设施和后勤设施不仅要对灾害有着充分的抵抗能力,而且在遭受破坏之后能迅速回复其主要功能,以保障城市的持续运转;五要参考“建标110-2021”《综合医院建设标准》,适度提高新建院区的用地指标,提升可拓展的空间韧性。

“医院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基础。”姚蓁说,要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两手抓,加大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供给要满足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的专业化队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1-11/doc-imxzvqme2187329.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