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大幅扩大其半导体生产。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IC Insight 的数据,中国在 2021 年仅满足了 16.7% 的自身需求,但到 2025 年应该会达到 70%。正因如此,2014年以来,两家主权财富基金在国内芯片产业投资约500亿美元。中国许多城市和省份也竞相给予相应的支持项目。”
中国芯片业正在崛起。
瑞士《新苏黎世报》7月11日以“那只是公关,忘了吧”为题刊文称,自2019 年以来,华盛顿的制裁进一步间接推动了中国的芯片行业。华为不再获得 5G 芯片,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不再拥有最好的光刻机,这促使中国逆风前行。中国现在希望更快地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术,尤其是芯片技术。
即便这两年全球芯片短缺,对中国来说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中国的客户现在越来越敢于用本地新来者的芯片代替缺乏的外国芯片。对许多客户来说,即使是不完美的产品,也总比没有好。
美国要维持芯片技术优势。
青木观察到,根据企查查的查询显示,中国有近16000家公司名称中有“半导体”字样,其中6000多家是近三年才成立的。根据市场研究公司 Preqin 的数据,中国的风险投资家去年在该行业投资了 88 亿美元;在美国只有13亿。行业门户网站“Semiengineering”报道,今年前几个月,全球流入中国公司的芯片风险投资最多。
中国数据越来越好。
当然,并非所有芯片公司都会成功。正如对深圳初创公司负责人应建(音)的采访所表明的那样,所有顺风并不能保证成功。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人事问题。据估计,中国芯片行业至少缺乏25万员工。专家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薪水成倍增长。像他这样的初创公司无法与大型芯片公司竞争。
荷兰AMSL光刻机。
同时,初创公司很难达到融资标准。 最后,“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晶圆,”应说。世界范围内的晶圆短缺,例如,第二大晶圆制造商日本 Sumco 宣布其旗舰产品在2026年都已售罄。中国尤其依赖晶圆进口。因为 90%的晶圆是由来自日本、德国等地四家公司制造的。
分析人士对此曾表示担忧。他们还担心美国总统乔拜登在 3 月份讨论了美国、韩国、日本和台湾省之间的芯片联盟。中美之间在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正受到美国破坏的可能。
德国英飞凌公司技术人员。
应先生现在正加强与外企的合作,他的公司在国外购买现成的芯片部件,将它们安装在自己的产品中。这对双方都有好处。这样,外国合作伙伴才能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这一切听起来都非常有意义。但这显然造成一个结果——“外壳是中国公司,内部却属于外资”。
青木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全球芯片技术独立领先企业。而像一种贴牌式的合作讲求的短期的利益,这也是中国芯片产业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因此,中国方面越来越拒绝这种合作方式。
中芯国际展台。
“美国制裁让中国芯片产业蓬勃发展”,德国专业网站Winfuture近日还报道,美国对华为等公司的制裁,促使中国芯片行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崛起。就增长率而言,当地生产商主导着当前的全球统计数据。
研究显示,全球增长最快的20家芯片制造商中有 19 家来自中国大陆。一年前,前 20 名中只有 8 家中国大陆公司。而美国行业协会 Semi 的数据还显示,2021 年中国的芯片生产机器订单增长了58%。这意味着中国连续第二次成为此类系统最重要的市场。而欧洲和美国芯片行业越来越缺乏财务实力,希望向中国出售更多的产品。
芯片企业内部。
青木观察到,由于美国的制裁,来自中国的设备制造商也被迫使用国内生产的芯片。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供应商无法提供与美国或韩国的一些供应商相同的顶级质量,但在许多地区早已有同等的替代品。此外,现在不断上涨的收入自然也有助于中国芯片企业自身研发的推进。
去年,中国芯片产品进口贸易额达到430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最终产品,然后出口。中国在本国扩大零部件生产,从而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平衡的努力也相应加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效果。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HQ9T4MVO05561249.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