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21世纪货币政策》——读书笔记

头像
珠珠

习惯了在年初、年中和年终买几本书充实阅读量,而由于工作调整,阅读计划停滞不前,于是决定早半小时,晚一小时读书,同步整理笔记。

本文为个人读书记录和心得,第一未完全按照原书结构进行,第二存在较多个人理解和拓展内容,可以作为了解本书的一种方式,慎重作为学习资料。另外,曾写过《金融主题的电影》。

本文约6000字,目前仅整理完前两章,且算一道开胃菜,而后面的第八九十章更贴近眼下,再往后从第十一章开始,则是“以史为鉴”。

《21世纪货币政策》是年初曾刚教授推荐的书,作者为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他与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被授予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本·伯南克于2006年2月就任美联储主席,于2014年1月卸任。在他的任期内,美联储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政策,且购买了数十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长期国债,以此刺激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

伯南克生于1953年,1975年从哈佛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Stanley Fisher学习宏观经济理论,他本人的研究重点是大萧条,提出了金本位下货币紧缩导致了大萧条的观点。他先后在斯坦福和普林斯顿任教,2002年由小布什提名进入美联储,2006年至2014年出任美联储主席。加入美联储时,正是美国经济较好的时期,作为研究大萧条出身的货币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忧虑使他成为了“美联储里的陌生人”。

学术研究上的贡献

1、对1929年大萧条的研究。他认为大萧条的发生源于流动性紧缩,但根源是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的固有缺陷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盈余国对黄金流入进行冲销,从而引发了货币收紧。货币紧缩又通过金本位制度传导到全世界。

2、“金融加速器”理论。

金融加速器,即金融系统对于冲击的放大和加强作用。他认为金融市场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这种放大效应就越明显。而代理成本是反周期的,因此它就会延长周期,放大周期。

本书主题

美联储的工具、政策框架和沟通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经济理论或美联储权力的变化,而是三大经济发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通胀行为的变化,通胀与就业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策制定者错误地判断了“通胀与就业”的关系,也没考虑到“通胀心理”造成的不稳定影响,导致了长达15年的“大通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沃尔克和格林斯潘的领导下,控制通胀成为美联储的政策核心。

其次,正常利率水平长期下行。

最后,系统性金融不稳定风险的增加。

理解美联储的政策还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

美联储

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第三届总统)

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银行,瑞士和法国分别于1668年和1800年成立各自的央行,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于1913年12月23日成立,简称美联储,承担了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责。美联储包括一个在华盛顿拥有一般监督权力的理事会,以及12个拥有相当自主权的地区联邦储备银行,分别设立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和旧金山。时至今日,美国的银行体系包含三种类型的银行:联邦特许银行、属于美联储成员的州特许银行以及非美联储成员的州特许银行,每种银行都有不同的监管机构组合。

 建议读另一本书《还原真实的美联储》,民粹主义者一直对金融和政府抱有敌意。权且了解历史,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年)、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年)成立的背景,以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第一任财政部长,中央银行制度推动者)、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等人的明争暗斗。

1935年《银行法》增加了美联储理事会的权利,将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理署(联邦特许银行的监管者)从美联储理事会中移除,减少了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自主权,形成了当今美联储的基本决策结构。1951年3月,财政部和美联储达成一致意见,同意美联储逐步取消盯住利率的政策,《财政部-美联储协议》为现代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1977年出台的《美联储改革法案》正式规定,国会监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双重使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

我们的央行与欧洲百年的现代央行历史相比,时间尚短,国内少见分析人民银行政策的书籍,易纲教授的《货币银行学》是一本推荐书籍。行业和企业所谓的大概率事件未必会发生,而经济周期的运行,以及削峰填谷式的宏观调控势必会发生。在投资上,通常一个3-4年的库存周期依然足够,另一个则是洪灏首席的850天均线理论,而信贷货币周期又会加速经济周期的运行。

大萧条

大萧条的起源是复杂的,金本位是其中一个主因。一战后重新回归金本位,但战后世界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各国之间的黄金分配也不够均衡。各国政府和投资者对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的挤兑,导致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供应和价格出现暴跌,美国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从1931到1933年下跌了30%。金本位制虽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但在1933年之后,金本位制对美联储的政策基本已不具备任何限制。

大萧条不能完全归结于美联储,但在金本位制不可行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金本位制是未能避免大萧条的关键原因。

1、20世纪20年代的加息,导致了1929年股市崩盘和经济衰退。

2、对金本位制的承诺使其无法对20世纪30年代早期破坏性的通缩做出充分反应。

第一章 大通胀

20世纪70年代的时代象征

排长队加油的车龙

迪斯科舞厅

水门事件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美国发生了“大通胀”,严重打击了美国人对经济和政府的信心。20世纪80年代在保罗·沃尔克的带领下,美联储成功压制了通胀,用高昂的代价帮助人们恢复了信心,并为随后20年强劲的经济表现奠定了基础。

1952-1965年,美国CPI平均年增长约1.3%,在6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更担心通缩而不是通胀。在1966年左右CPI上涨了3.5%,从1965年底至1981年底CPI年均增长超过7%;在1979-1980年CPI接近13%,高通胀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大通胀期间的美联储主席

第一位,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于1951-1970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是美联储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主席。他对任何一种经济学思想都没有强烈的认同,他认为从长期来看,温和的低通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著名论述:

1、当聚会渐入佳境时收走酒杯。

2、稳定的物价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通胀主要是“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财政政策的结果,这是对自然失业率和新凯恩斯主义政策对经济调整的能力过于乐观的结果。

20世纪60年不得不提“奥肯定律”,后面还会提到菲利普斯曲线、货币需求理论等。奥肯估计,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产出就会减少大约三个百分点,这一经验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义的充分就业,以及充分就业的标志——失业率,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稳定通胀下的最低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

第二位,阿瑟·伯恩斯,于1970年-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在他任职期间,美联储在维持政策独立性方面只做了有限的努力,导致了长达10年的通胀。

1、领先经济指标,起源于他和经济学家米切尔对商业周期的研究。

2、他认为,通胀主要由成本推动,而不是由需求拉动。

伯恩斯上任之后,在1970年发生了温和衰退,部分原因是马丁在前一年收紧了货币政策,但通胀仍然是一个问题。伯恩斯把短期增长作为优先目标,放松了货币政策。在他执掌期间联邦基金利率从9%降至5%(1972年),失业率从6%降至不足5%,但这对通胀毫无帮助。伯恩斯认为,通胀的主因并非货币,1973年石油价格的冲击更加证实了他的观点,在他看来油价的上涨是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状况的结果,而不是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过热造成的。

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当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总需求持续超过经济中的生产力时,通胀便会加速。这一逻辑直截了当地描述了60年代的情况,财政政策以及减税计划刺激消费和企业支出,导致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凯恩斯主张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抗失业,减税被认为是成功的,1961年失业率达到7%,到1965年失业率降至4%,经济升温和失业率下降,工资和物价开始加速上涨。这与菲利普斯曲线推理的十分接近。

    20世纪70年代,人们推断通胀将持续走高,这便是民众心理的作用,“工资-物价螺旋上升”成了新的流行概念,工人和企业开始将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纳入到自己的工资和价格需求中。CPI从1972年的3.4%升至1974年的12.3%,再回到1976年的4.9%,又回升至1978年的9.0%。通胀稳定和可预测是非常重要的,难以预测的通胀会造成混乱并带来风险,这是我们在宏观分析中,关注CPI和PPI指数趋势的意义。

曾经写过的一段关于CPI的文字,如下:

通常讲CPI交易通胀,美股的交易就是由这个逻辑和一系列预期所组成。昨天美国公布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6.5%符合预期,前值为7.1%。当前对美国经济比较一致的判断,美联储强行加息走到末期,利率会在高点保持一段时间,利率呈现倒U型,而不是倒V型结构。美国就业数据保持稳定,降低企业的薪资成本是美联储抗击通胀的重要手段。通胀缓降,经济运行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美国经济可能会实现软着陆,对于A股和港股也算消除了一个利空因素,对港股影响更大。

失灵的菲利普斯曲线及修正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的预测,高通胀必然伴随着极低的失业率,但在1973-1975年失业率升至9%,通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的组合被称为:滞胀。到70年代中期,菲利普斯曲线已完全失去了作用。原始菲利普斯曲线隐含了一个前提,即通胀和失业率的大部分反映是经济体系中需求总量的变化,然后有时冲击经济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

通过两次修正,通胀理论被重塑为更现代的形式。第一次修正,即“供给侧冲击引起的通胀”和“需求侧冲击引起的通胀”。方法是关注核心通胀,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可以更好地反映需求的增减是如何影响通胀的。

第二次修正,即允许通胀预期发挥作用,更高的通胀预期反过来又推高了实际通胀。如果人们预期通胀上涨1%,他们就会按照这个速度要求雇主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增加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通胀也将上升1%。不断自我强化的通胀预期心理效应是存在的,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证明“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理论”的实用性。

1958年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实践,通过弗里德曼、费尔普斯等人的修正,仍然是各国央行应对通胀的核心理论。去年至今的美元加息周期,让我们切身经历了“压通胀”还是“保就业”。

菲利普斯曲线的三个结论:

1、最初曲线,当需求超过了供给,经济扩张将导致通货膨胀。

2、供给侧冲击带来滞胀,它会提高通胀,也会降低产出和就业。

3、恶性循环,家庭和企业对通胀的预期会导致真实通胀上升,更高的通胀会反过来证明更高的通胀预期是合理的。

补充一

①专注于减税的需求侧效应的凯恩斯主义;②较低的边际税率会引起更多经济活动的供给侧学派。由于减税带来更高的通胀,这是需求强劲的标志,因此“大通胀”的原因,凯恩斯主义可能更充分。

补充二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补充三,经济学基础,货币与金融的部分,如图: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

1、弗里德曼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仅是因为交换,也因为货币是财富的缘故,但他又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理论。

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①财富总额: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同向)

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是指个人在将来获得收入方面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未来的人力财富总要转化为现实的非人力财富,转化过程需要货币。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同向)

③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反向):其他金融资产(股票、债 券、定期存单)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会越少。如果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持有货币意味着损失,人们就会减少货币持有量。 

④其他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随机因素。 

3、货币需求函数

MP =f(Yp;W;im,ib,ie;1/p·dp/dt;μ)

恒久性收入 Yp;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W;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im,ib,ie;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1/p·dp/dt;随机因素的影响 μ 

第二章 伯恩斯与沃尔克

几十年来,更重视就业任务的美联储政策制定者被称为鸽派,更关注通胀的政策制定者被称为鹰派,毫无疑问,沃尔克是鹰派。1979年10月6日,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沃尔克颠覆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建议:美联储不再决定联邦基金利率,而调整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来执行该利率,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决定利率的变化。这一建议的理论依据是货币主义。三年后,美联储就放弃了货币主义框架,回到了传统方法。

战胜通胀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通胀从1980年的13%降至1982年的4%,代价则是1982年失业率一度达到10.8%。高失业率和高利率不可避免的成为政治上的毒药组合,沃尔克不得不面对充满争议的国会听证会,沃尔克对通胀的斗争还产生了其他严重的副作用。高利率吸引了资金流入美国,推动了美元大幅升值,造就了强势美元。1985年美、德、法、英、日达成“广场协议”,美联储和财政部在公开市场抛售美元遏制美元升值。

强势美元和高利率使得拉美新兴市场难以偿还以美元计价的贷款,结果便是一场国际债务危机。1982年墨西哥耗尽了官方持有的美元储备,银行处于贷款违约的边缘。1984年美国资产规模排名第七的伊利诺伊大陆银行面临挤兑,美联提供了贴现窗口贷款,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了注资,从而制造出“大而不能倒”一词。

石油美元→流入美国→贷款给新兴经济体→美元升值+高利率→贷款违约→美国银行信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近两年,美元加息,“美元潮汐”的一次标准范本,金融市场无新鲜事的例证。

在货币政策中,信誉是一项宝贵的资产。在沃尔克之后的几十年中,通胀和通胀预期一直稳定,且保持在低位,表明美联储对抗通胀的可信度已经恢复。着眼当下,切身经历,且历历在目,美国再一次走在对抗通胀的路上。

本文由爱撸铁的程序猿原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洪大龙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3-06-12/doc-imywmqyp0561832.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