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035年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

头像
张迅

本报记者 吴婧 上海报道

扩内需重磅政策落地。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涵盖十一个部分、三十八条,全面阐释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规划背景,明确总体要求,提出政策举措。

建银国际证券首席策略师赵文利认为,作为扩大内需的顶层设计文件,《纲要》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从全面促进消费和优化投资结构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以充分发挥内需的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

一位券商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居民消费向疫前回归路径或较坎坷,稳内需迫切性上升。

持续强化消费基础性作用

展望2035年,《纲要》提出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包括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等。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提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包括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等。赵文利认为,扩大内需战略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近景目标,旨在充分增强新发展格局中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规模和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方向上,明确以优化供给带动内需扩大。结构上,消费重在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和发展新模式业态;投资重在制造业补短板转型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外贸端商签更多自贸协定促内需,整体来看消费和制造业是强内需的核心。

西部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易斌认为,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在外需回落风险上升,国内投资效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下,促消费依然是扩内需最核心的抓手。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看来,疫后修复与扩内需战略下,中短期消费修复是大势所趋,长期消费提质升级也值得期待。短期内,服务类消费修复弹性大于商品消费、集团消费弹性大于居民消费,疫后修复与促消费政策推动下,出行、文旅等消费修复速度或较快;中长期视角下,消费需求潜力释放、体质升级带来的消费扩容、商品消费质量提升等机会也不容忽视;未来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绿色消费等或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李超认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全面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重点有两个。首先,传统消费提升中高端消费品供给。《纲要》首次提出“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一方面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民族品牌成长,推动“国货崛起”。其次,新型消费重在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一是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加快线下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如教育、医疗、文娱等。二是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网络直播、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发展。

优化投资结构

赵伟认为,扩大内需是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夯实国内基本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在外部形势严峻、外需加快走弱背景下,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短期紧迫性较强。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认为,明年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消费恢复仍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重任。当前我国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是对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数字化与智能化、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大量设备更新和改造需求。未来仍有可能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明年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承担起托底经济的任务。在当前稳增长政策大力驱动下,新老基建领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在李超看来,关于《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投资结构方向”,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制造业倾斜,以先进制造业投资水平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同时积极促进制造业技改投资,政策制度要以降本增效和完善制度保障为重。二是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重点在于各类基础设施补短板投资,完善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布局,优化煤炭产运结构和保障基地能力,推进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建设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水网和“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并完善医疗、公共卫生、教育设施、普惠养老和医养结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民生设施。三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赵伟认为,制造业等或将成为2023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扩大内需目标下,政策对制造业、重点基础设施等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为消费需求提供高质量供给的下游消费制造,以及提供高质量消费场景的基础设施等投资,或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2-16/doc-imxwwtnm9925712.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