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0

【货币政策观察】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重点有哪些?

头像
珠珠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延续“精准有力”表述,虽然淡化“量”的稳定,但更强调“价”的降低。首次提到加大金融支持“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力度,房地产表述从“防范金融风险”部分转移至“金融支持实体部分”, 宽信用、扩内需、稳地产的目标明确。

事项: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于1月4日召开,会议回顾了和总结了2022年央行的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3年工作。

货币政策基调延续稳健,但“精准有力”代替“灵活适度”。本次会议延续了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总述,但相较于去年“灵活适度”的表态,今年会议对货币政策定调“精准有力”。在此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上已多次提及“精准有力”。我们认为,“灵活”转向“精准”,意味着基于2022年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导致的经济整体修复缓慢,灵活采取各类货币政策工具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会转变为更加注重于解决经济在疫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适度”转向“有力”,意味着当下货币政策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目标较为明确,将加大力度支持扩内需和宽信用。总体而言,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疫后经济修复阶段面临的问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信贷、产业政策等进行精准支持。

淡化“量”的稳定,强调“价”的降低。本次央行工作会议仍然延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但是删除了2022年央行工作会议中提到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对信贷增长方面着墨少。而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到“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对“量”的增长诉求实际上是更高的。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2022年央行工作会议“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表述,本次央行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体现了降成本以宽信用目标的重要性,预计2023年将通过多种政策引导LPR、贷款利率下行。

首次提到加大金融支持“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力度,促消费、扩投资政策工具或已在途。本次会议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表述部分首次提到了“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国内需求”主要针对消费和投资端需求。2022年在散点疫情冲击下线下消费场所缺失,叠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均受到较大冲击;而在实体经济景气度偏弱影响下资本市场收益走低,投资意愿有所走弱。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全面落地,疫情对于需求端冲击减弱,预计央行或将通过引导LPR报价下调的方式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和购房成本以进一步促进消费回暖;另一方面,2022年部署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后,其支持的2700多个基建项目已全部开工,有效带动了国内投资需求的回暖,预计2023年央行将视政策成效适时推出增量工具或补充存量工具额度。支持“供给体系”,则是增加对能源保供、粮食安全等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以应对地缘政治危机恶化下的国际供应链恶化风险。

房地产表述从“防范金融风险”部分转移至“金融支持实体部分”,政策暖意明确。2022年会议中房地产市场相关表述出现在“防范金融风险”的部分,优先强调实施好地产行业的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今年会议中地产相关表述出现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部分,除去“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外,会议强调要落实前期部署的金融16条地产支持措施。尽管本次会议对地产支持的表述相对简洁,但表述位置的调整体现出央行支持地产行业的态度明确,结合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保交楼也要保主体”的相关表述,预计今年宽地产政策空间较为充足。会议次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建立了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下调和取消了部分符合特定要求城市的房贷利率下限,进一步印证了今年宽地产政策发力的预期。

债市策略: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明确了宽信用、扩内需、稳地产的最终目标,信贷量的增长和价的降低仍然会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于债市而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取向,流动性环境保持合理充裕,并不会出现资金面迅速收紧的情况;但更加倾向于精准有力支持宽信用过程,会对债券市场形成预期扰动,而要真正形成利率趋势调整则还需要等待经济修复从预期走向现实。短期来看,预计长债利率或将延续在2.85%附近震荡。

正文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3年1月6日发布《货币政策观察—2023年央行工作会议重点有哪些?》,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3-01-07/doc-imxzisvi8848503.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