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税网
本报记者 阚歆旸 张鲲翼
3.5万亿元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代表性支柱产业。税收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国家对制造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5万亿元,是减税降费规模最大的行业。从总体上看,制造业企业减税降费主要涉及三个阶段,即生产准备阶段、制造加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
走进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玉柴),7700平方米的气缸生产车间内,两侧生产线整齐排列,机械臂上料后,经过十几道工序,气缸体、气缸盖等成品如期下线,过程十分“丝滑”。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代表性支柱产业。税收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国家对制造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5万亿元,是减税降费规模最大的行业。近期,记者走访广西玉柴、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柳工)、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惠科精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制造业企业,听企业财税负责人分析这些税款主要是在哪些环节减免的。
生产准备阶段:借款利息税前扣除减轻资金压力
一般来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准备阶段,包括资金筹集、设备原材料购买等。
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许爱群,是广西玉柴财经部的财税管理专家。他告诉记者,制造业企业通常需要较大的投资,建立或扩大工厂,购买设备以及进行研发等活动——这些投资往往都是长期性的。因此,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接受投资者的投资、向债权人借入各种款项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资金需求。
“为使企业这台机器更加轻便地运转,税费优惠在企业筹办阶段便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许爱群介绍,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制造业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准备阶段的借款利息,金额一般较大,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能为企业减轻不少资金压力。
此外,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 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制造业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浩智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钟天宁提醒,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核算需要,自行选择享受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未选择享受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的,以后年度不得再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在筹办期间,制造业企业如果取得不合规的发票等原始凭证,如纳税人识别号、名称等信息错误,或缺少必要的合同签订环节,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不一致等,会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相关支出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涉税成本相应增加。因此,制造业企业在采购设备、原材料时,需要把好合同签订关,保证合同中反映的项目内容、时间范围、付款方式等与实际业务一致。
钟天宁提醒,在实务中,如果出现发票填列项目与实际采购的项目不一致、发票开具方或收款方与实际供货人不一致等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确保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一致。“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人为要求供货方变更开票品目、数量、价格等内容。”钟天宁说。
制造加工阶段: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负效果明显
虽然没有“机器一响、黄金万两”那般夸张,但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机器的运转是盈利的必要环节。在广西采访调研过程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基于“全球化4.0”“数字化制造”等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重视创新发展,研发费用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
广西柳工作为国家级创新企业,拥有24个研究所,构建了全球研发中心、产品研究院、零部件研究所、海外研究所等多位一体的研发机构体系,成立了AI技术&控制应用研究所、电动技术与产品研究院、大数据所&XR技术应用中心,从而夯实研发人才储备,加快产品智能化及新技术应用领域步伐;作为国内高端电子精密结构件产品制造商,广西惠科精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00台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精加工设备、智能手机CNC精密构件生产线,以满足塑胶、玻璃、铝镁合金等各种材质结构件的高精制造要求;作为一家食品企业,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正在研发保鲜技术,努力将袋装螺蛳粉的有效期从6个月延长至9个月……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数据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22年度,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应纳税所得额减少883万元;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近5000万元;广西玉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6500余万元……受访企业财税负责人表示,这项政策实实在在地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
广西柳工税务经理叶立告诉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相关司局发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是合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重要参考。近期,《指引》更新到了2.0版本,全面解读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主要内容、研发活动的界定、研发项目的管理等。
叶立举例说,为使纳税人准确区分研发活动与非研发活动,《指引》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类型对应的研发活动、非研发活动,并详细介绍了各类属于研发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具体形式。以试验发展类为例,原型样机设计、制造、测试属于研发活动,质量控制、测试分析、维修维护等则属于非研发活动。“借助《指引》和税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服务,企业可以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有全面的理解。”叶立说。
准确归集各项研发费用,是合规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关键。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包括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等6项。采访中,企业财税负责人一致认为,人员人工费用是归集管理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好工时分配问题,广西柳工引进了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平台对研发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系统会根据初期设置,针对不同研发项目,建立不同的研发订单号。通过对研发人员工时的准确记录和拆分,确定每个研发项目对应的工时,为准确归集人员人工费用打好基础。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苏毓敏分析,目前,一些企业尚不具备引进研发管理项目系统的条件。对这些企业来说,强化沟通机制建设,是解决人员人工费用归集难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企业可以建立研发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机制。研发部门严格做好每位员工参与各个项目的打卡记录,并将数据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为财务部门形成辅助账提供准确数据。研发部门在月底进行工时汇总时,还要注意把握研发工时总量,不能超过人力资源部门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柳州市税务局所得税科科长杨亚玲提醒,研发费用的管理要全面细致。如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同时也会用于非研发活动,为准确核算研发费用,企业应将仪器、设备、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产品销售阶段:合规确认收入可享多种税收优惠
一般来说,产品销售伴随着收入的确认,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可以享受多项企业所得税优惠。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西部大开发地区以鼓励类项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可减按25%计算,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5%)等。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增值税方面的优惠力度也不小。
广西太阳纸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房莉井告诉记者,公司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形成大量增值税留抵税额,根据现行政策,2022年以来,公司共申请增值税留抵退税6.44亿元,为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采访中,许多受访的制造业企业均获得了留抵退税:2022年以来,广西新福兴硅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约1.35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2022年以来,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退回350.63万元的留抵税额……
目前,制造业企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即可享受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优惠:主营业务增值税销售额合计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符合纳税信用等级A级或B级,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情形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有留抵税额的企业并未申请退税。原来,根据现行政策,期末留抵退税和增值税即征即退不能叠加享受。一些企业通过测算,发现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更“优惠”。
广西柳工税务经理叶立告诉记者,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增长压力较大,国内工程机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销售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了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利润。2022年,广西柳工多个重点产业投资项目齐头并进,进行制造智能化的升级。通过测算,广西柳工选择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收到近4000万元退税款,一下子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叶立说。
在逐渐国际化的当下,制造业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涉及外销,进而涉及出口产品退(免)税,即产品出口后退还(免征)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2022年度,广西柳工享受出口退税3.1亿元,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享受出口退税2165万元。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锡金表示,在申报出口退(免)税后15日内,应将备案单证妥善留存,并按照申报退(免)税的时间顺序,制作出口退(免)税备案单证目录,注明单证存放方式,以备税务机关核查。单证包括出口企业的购销合同、出口货物的运输单据、出口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报关的单据等。
柳州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科科长肖微微提示,制造业企业如果同时符合多项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税收测算,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优惠政策;符合叠加享受多项增值税优惠政策条件时,应按规定做好财务核算,确定享受顺序。比如,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制造业企业,应先申报办理免抵退税,办理免抵退税后,仍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还可以继续申请退还留抵税额。
(参与采写的还有:张胡云帆、唐永红、蒋艳玲、唐嘉宁、苏新展、夏晴晴、韦梦华、秦佩佩、王钇丁、钟洁、贾静)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7-14/doc-imzarkcz351775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