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还是不放开,中央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艰难的抉择过程。
11月21日,中央发布“20条”,强调还是要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可仅过了半个月时间,12月7日,又突然发布了“新10条”,明确提出了“取消核酸检测、取消核检证明、取消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取消落地检”等“四个取消”的全面放开。
在这么短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中央痛下决心,让全国的疫情防控出现“转折”?其根本原因是:形势所迫,以及孙春兰副总理的“一个调研、二个座谈会”。
形势所迫:(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形势所迫。经济下滑到30年来最低谷,防疫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在举债抗疫。
二是疫情形势所迫。11月27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万多例,而且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大的严峻复杂态势。各省都有确诊病例,并快速发展,比如11月17日至23日,广州累计新增感染者约6.6万例,重庆新增约4.1万例。
三是舆情形势所迫。有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市民、网民呼吁全面放开,而且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的地方出现集会游行。
两个座谈会:
孙春兰11月21日到重庆市调研,11月30日、12月1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两场座谈会,分别听取有关方面专家、防控一线代表的意见建议。总体认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同时,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势在必行,是世界各国切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否则,将防不胜防,难以控制。因此从技术层面具备放开条件。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痛下决心,决定“全面放开”。我国的防疫政策为什么突然“全面放开”?
放开还是不放开,中央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艰难的抉择过程。
11月21日,中央发布“20条”,强调还是要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可仅过了半个月时间,12月7日,又突然发布了“新10条”,明确提出了“取消核酸检测、取消核检证明、取消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取消落地检”等“四个取消”的全面放开。
在这么短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使中央痛下决心,让全国的疫情防控出现“转折”?其根本原因是:形势所迫,以及孙春兰副总理的“一个调研、二个座谈会”。
形势所迫:(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形势所迫。经济下滑到30年来最低谷,防疫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在举债抗疫。
二是疫情形势所迫。11月27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万多例,而且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大的严峻复杂态势。各省都有确诊病例,并快速发展,比如11月17日至23日,广州累计新增感染者约6.6万例,重庆新增约4.1万例。
三是舆情形势所迫。有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市民、网民呼吁全面放开,而且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甚至有的地方出现集会游行。
两个座谈会:
孙春兰11月21日到重庆市调研,11月30日、12月1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两场座谈会,分别听取有关方面专家、防控一线代表的意见建议。总体认为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升,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同时,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势在必行,是世界各国切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否则,将防不胜防,难以控制。因此从技术层面具备放开条件。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痛下决心,决定“全面放开”。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HPSNLPN005373AS0.html?spss=backflow-index-hotlist,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