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雄 196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6年从香港回到罗湖从事服装行业,1996年注册品牌梵思诺,2010年创立深圳市梵思诺时尚服饰有限公司。现为梵思诺时尚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深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深圳市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常委。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龙华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潮青会主席。
出 品:罗湖区政协 深圳特区报
口述时间:2022年11月17日
口述地点:梵思诺创意产业园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冯庆 通讯员 张思奇
20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广东潮汕的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赴香港投奔亲戚。1986年,已加入中国香港籍的我,放弃在港的工作到罗湖发展,从深圳国际商场一家服饰店铺的管理人员起步,直到今天拥有自己的服装企业和品牌。罗湖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最早开发城区,也是深圳服装产业的发源地,见证了数不清的服装业弄潮儿从罗湖出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察觉“经济特区”机遇千载难逢,来罗湖发展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离开家乡汕头前往香港定居,因为工作关系时常来回深港两地。那时候每次往返香港都要从罗湖口岸过关。最开始坐公交车经过罗湖的时候,从车窗望去,还能看到大片的荒地和有积水的农田。到9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人在罗湖口岸过关,罗湖已不是最初我路过时的样子。
在香港的几年里,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字眼越来越显眼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同时期在罗湖工作的同学也不断向我描述“经济特区”之“特”,思考之后,我毅然决定放下那边的一切,到罗湖重新开始。
记得当时路旁到处都有施工点,有桥梁基础、下水道设施建设,还有很多建筑工地,到处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国际商场和国贸大厦更是那时候的地标建筑。罗湖还处处透露着“洋范儿”,在国际商场还能看到之前只在报刊上见过的演艺明星……我感觉到,改革开放让经济特区的土壤越来越肥沃,罗湖作为当时深圳的中心城区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我来罗湖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处处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鼓舞人心
初来罗湖时,我在国际商场做最基础的服装销售员和店管。每天要往返罗湖和香港工作。我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7点要从罗湖口岸排最早的队过关,搭火车去香港,进行货品报关、联系运输公司过关。有时候自己再坐车回到罗湖。这一趟流程走下来,大概需要15个小时。
有一天送完货实在太累,我在香港红磡上车后就睡着了,之后被车站工作人员叫醒时,发现自己还坐在红磡的火车上,这才反应过来车到罗湖桥后我没下车,又被载回了红磡。
80年代末,当内地普通工人月薪只有二三百元的时候,我一个月已经可以收入3000多元了。在那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里,大家工作起来拼劲十足,大街小巷的行人都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这样昂扬勃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理念也让我备受鼓舞,对自己和罗湖的未来有了更乐观的期待。
口岸与政策优势得天独厚,五湖四海的生意人纷至沓来
罗湖借助口岸的优势,吸引了大量来自香港、东南亚各地的服饰时尚潮流由罗湖口岸流入。市场活跃、流通快,让罗湖服装市场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大量的生意人也纷至沓来。
记得1985年到1988年,对经济特区内资企业不论经济性质和隶属关系,一律按15%的税率就地缴纳所得税,这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在罗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我开始考虑自己创业。1990年,我在当时的友谊商店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服装店铺,月营业额一般都有5到6万元。到1995年,我正式入驻友谊商店,并逐渐把一楼2/3的沿街店铺都拿了下来。
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品牌,罗湖“消费牌”蓝图魅力无限
自己创业后,慢慢拿到了不少奢侈品品牌的代理权和经销权。在品牌引进初期,我内心其实是非常忐忑的,有点担心居民的消费水平支撑不起国际品牌。后来事实证明这是多虑了。
在代理和经销国际品牌的同时,我察觉到很多国际品牌公司一旦在本地建立起消费基础,就会收回代理权并转为品牌自营模式。如果继续以代理、经销这样受制于人的方式经营发展,我担心自己的事业会遭遇瓶颈。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去欧洲学习,并于1996年注册了梵思诺品牌。
多年来,我一如既往关心和参与罗湖的发展。我注意到,罗湖打出“消费牌”助力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提出“全域消费”规划,这张王牌打得非常漂亮。东门大众时尚消费区、人民南(火车站)口岸消费区,都有我们最早一批“服装人”奋斗过的足迹。如今,一些曾经的旧商圈、旧商厦在对标国际视野和标准改造为国际名店街区,消费体系和格局也在不断升级,这让我们这批从罗湖出发的“服装人”倍感振奋。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罗湖的未来一定充满活力。
(本文为节选,扫码阅读全文)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2-30/doc-imxykzct2593321.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