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2月26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2月2日刊发题为《美国能平衡好欧洲自主与中国的竞争吗?》的文章,作者是美国约克敦研究所所长塞思·克罗普西。全文摘编如下:
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对中国进行的访问表明,欧洲对欧亚竞争的态度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是,西欧大国仍然不准备参与旷日持久的欧亚竞争。
西欧在对华政策上模棱两可和不够明确的态度,是长期地缘政治趋势的顶点。事实上,法德两国以及英国(程度较轻)的对华政策,都源于在欧洲对俄政策中同样显而易见的战略抉择。老欧洲并不盲目。
法德谋求战略自主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这种对自主权的追求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结束。相反,这两个大国都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来排挤美国。美国在1991年后的全球化进程中欣然接受了市场民主化的美好希望,这个进程将缓慢地使所有国家融入基于规则的体系,缓和它们的政治,只在边缘地带留下少数顽固的国家。但欧洲为什么会沉溺于这些幻想呢?
老欧洲追求全球化不是因为迟来的民主梦想,而是为了传统的强权政治目标。
俄乌冲突没有提供任何理由让人乐观地认为法国和德国已经放弃了对战略自主的虚妄追求。事实上,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言论表明,截至2月24日,这种愿望仍然根深蒂固。老欧洲几乎肯定希望乌克兰直接认输,尽快结束这一令人厌恶的事件,最好能消除让美国深度参与欧洲事务的最明显导火索,从而使新欧洲远远超出它的管辖范围。毕竟,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它们有什么权利决定欧洲事务?它们有什么权利让美国继续参与欧洲事务?
尽管德国公开彻底改变态度和马克龙关于安全事务的讲话引起一片哗然,但老欧洲并没有采取多少行动在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在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波兰和英国,而法国的贡献只是德国的一小部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出钱来减轻美国为这场战争提供资金的压力。相反,它们不断表达担忧,进行多次磋商和会谈,还作出了提供长期重建援助的承诺,但几乎没有实际政策行动。
另一场骚动正在逼近。飙升的能源价格损害了欧洲工业。欧盟指责美国的价格欺诈行为造成了美欧价格的巨大差距。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对《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后者是拜登政府对绿色技术的高额补贴。美国一直被指责采取保护主义。
因此,美国正面临重大困境。它的传统欧洲盟友则完全不是这样,它们不仅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便利,而且希望随着北京的实力和自信逐渐达到顶峰,它们未来可以与中国展开更密切的合作。欧洲在中俄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的政策背道而驰。
然而,尽管存在这种战略错位,美国却不能抛弃欧洲了事。欧洲过去和现在都是欧亚问题的一半:不可能轻易把它从印度洋-太平洋平衡中剥离开来。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2-26/doc-imxxzaev1324147.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