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哥拉创业14年,被无数美女求婚,她们贪婪和懒惰让人无法接受
作者:肖寒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大部分外国人心里,中国是勤劳的,也是智慧的,不管是普通的工人,还是创业者,他们无论去到哪一块土地上,都能扎根下来,孜孜不倦地为了生活努力。而大部分中国人,更乐意去欧美国家,毕竟各方面环境要好一些,可也有一部分人,跑到了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在那里开天辟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46岁的李仁坤,出生于河南,只有初中学历的他,16岁就开始外出打工,到了20岁的年纪,在家人的安排下进行了很多次相亲,最后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姑娘组建了家庭。可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李仁坤常年在外务工,一年顶多回去两次,长久的分别,夫妻俩的感情也在时间的冲击下渐渐地淡了,最终,妻子还是提出离婚,想过有钱人的生活。
李仁坤没有选择,为了女儿,他必须坚持下去,日复一日地在工地忙碌,但他也明白,时代不同了,需要像年轻人一样去进步,偶然的机会,他喜欢上了说英语,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在一次劳务派遣中,李仁坤因为会说英语,被派到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在这里,他还当上了领导,官不大,但却让自己感受到知识带给自己的尊严。
在安哥拉工作四年,看着同事们相继回到祖国,他决定留下来,因为在他看来,回去也是一个人,在这里做点事业,也许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一些。就这样,李仁坤在非洲开始了长达14年的创业。
面对安哥拉热情的姑娘的求婚,李仁坤选择拒绝,哪怕在异国他乡是孤独的,可他无法接受除中国女人之外的伴侣,当然,更多的是李仁坤对安哥拉人太过于了解。
我们一起走进李仁坤的人生世界吧!
以下是来自李仁坤的讲述:
我叫李仁坤,出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我家孩子多,有六个,我在家里排行老五,在我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小时候家里光景过得不好,父母省吃俭用想让我们几个孩子吃饱饭,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到了读书的年纪,父母只是希望会识数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可我不甘心,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可以读到高中,但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即使成绩还算是理想,可被爸爸一句“书还能读完?”就回到家当了农民。
在家干了半年农活,最终感觉没有出路,第二年的时候,跟着同村的人就去了陕西的一家建筑工地打工,那个时候我很瘦,虽然身高快一米八,可对于需要力气才能生存的工地,我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包工头是我的老乡,很照顾我,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多给我夹几块肥肉片,希望我能长胖一点,这样就不会被老板说成是“瘦猴”。
而我的人生,和这个包工头息息相关,至今他都是我的老大哥,因为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到了1997年的时候,已经20岁的我,在工地上算是个大红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工头,都对我很器重,我除了懂得察言观色,更多的是负责任,很多时候,都会主动帮助领导分担压力,比如在没有发工资的时候,工友们不干活,是我给他们讲道理,让工作继续进行。
那个时候,包工头刘云大哥就说:“你小子以后不得了,指定是当老板的料,懂得观察人心,比我强。我就是一个靠懂得经营关系才走到今天,但你是靠智慧和手段。”
这样的美誉,并没有让我沾沾自喜,反而更谨慎。也是在这一年,我在家人的帮助下,和一个相亲女孩结婚了,她长得很漂亮,在农村来说,可以说是村花级别的女孩,至于为什么嫁给我,前妻给我的解释是:你有当老板的气质。
话虽如此,可在和前妻结婚那些年,我的人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可能还是年纪小,得不到老板的重用,知道我有点能耐,可和老板们比起来,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妻子和我常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工地忙,我一年顶多回去一两次,妻子一个人在家照顾女儿,也许她看到了和我在一起过不上富有的生活,就提出结婚,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当时我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说,只是要了女儿的抚养权,家里的十万存款,全部给了妻子。
离婚后,女儿由我爸妈照顾,而我继续在工地上干着搬砖的活,虽然辛苦,可不愁温饱,因为我的工资从未被拖欠过,这和我在工地上的影响力是有直接关系的。
此时已经来到2000年后,时代变了,工地上出现了不少大学生,他们当领导,坐办公室,让我感到很羡慕。而我也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说英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说得越来越地道。
我学英语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死记硬背,然后看外国的电影,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朗读,没想到,就是凭借会说英语,我的人生得以翻身。
2005年,我因为会说英语,再加上领导赏识,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到达了非洲安哥拉,我们在这里修建铁路,外国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难适应。安哥拉的气候还不错,即使是在旱季的时候,也是在24℃左右,没有那么炎热。
整整四年时间,我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援助安哥拉的铁路其实是修了8年之久,只不过我们这批人在第四年的时候就结束了自己的任务。有些人选择回国,有些人选择留下。对于这个刚和平不久的国家来说,特别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建设这个国家。
我们这批人留下来的算是比较多的,有三十多个人,当然有的人是因为娶了安哥拉当地的妻子,所以才会留下来。大家留下来的想法都一样,就是在这里“发财”。
在这批人中,我算是大家都熟知的有头有脸的人,有七八个人跟着我干,在这里我们开了超市,卖农用机,还把当地的特产出口到国内,一点点地打拼,这一住就是14年。
对于当地人来说,中国人很有钱,所以很多年轻的姑娘,和你熟悉后,会主动求婚,甚至有的女孩才12岁就想着嫁给中国人,无非就是希望享受生活。
我拒绝了很多漂亮的姑娘,除了肤色无法接受,更多的是对安哥拉人太过于了解,这里的人没有看上去很善良,但他们的心里很贪婪,当然更多的是懒惰,今天挣够一个面包钱,肯定会撂挑子不干了,这种事情时常发生。
有中国的朋友娶了当地的姑娘,但过得并不满意,只不过是有了老婆,可能听起来会幸福一些。而我最终还是在国内找的老婆,虽然也是二婚,但我们很恩爱。
再努力打拼十年就回国,那个时候,什么都不干了,每天就想着一日三餐,白头偕老。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I9IE3BNK055223FM.html#f=post1603_tab_news,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