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公布数据显示,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7%,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上月下降5.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6%,比上月下降4.5个百分点。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12月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继续放缓,更多体现供给层面受到的冲击,生产指数、雇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指数下滑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在疫情感染人数逐渐达峰后,供给端员工不足和消费端场景缺失的情况将有所好转,目前第一波阳康城市京、津、川渝等地人员流动出现明显修复,全国层面初见拐点,经济存在上行修复动能。但由于疫情感染高峰恰逢春节临近,不确定性主要在于好转的时点。
12月为疫情管控放松的第一个月,各地感染人数出现大幅上升,社会人员流动大幅下降,经济运行延续此前疲弱态势基本在预期之中。总体来看,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供给端均在短时间内受到了感染人数快速攀升的冲击,而近半年来受制于疫情和收入预期,导致最终需求持续疲软。12月出现明显下滑的行业是电气设备、通信电子、农副食品、纺织服装等部分中下游行业以,及非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等部分上游原材料加工业。非制造业方面,服务业PMI大幅回落跌至4月水平以下,建筑业PMI略有下降。
考虑到春节临近,后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风险:一是春节前后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感染情况;二是供需两端人员流动修复的节奏差异——部分工厂和施工工地提前春节停工;三是医学层面毒株变异、复阳概率、后遗症等情况仍有不确定性。中长期来看,居民和企业收入和预期的改善情况将极大影响经济修复的弹性和持续性。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23-01-03/doc-imxyxazi9209428.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