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搜狐医药 | 张伯礼、曾光、梁万年:新冠防疫政策调整后多长时间进入常态?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12月16日,2023环球时报年会“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新冠防疫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后,我国疫情将向哪些方向发展,目前面临挑战有哪些?
六位专家就“共同健康——构建全球公卫共同体”话题,对接下来的抗疫形势发展开展圆桌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认为,明年一二月份,我们将迎来抗疫曙光。短期内感染人数一定会增加,但整体来看,情况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过后,疫情会进入常态,市场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再受到大的影响。
三年抗疫是不平凡的,抗疫精神是不朽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好。三年抗疫也是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种检验,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短板。例如,如何强基层,国家重大项目要考虑长远布局、关键技术和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第二道屏障。疫苗是第一道屏障,中医药与疫苗相结合,中西并重,就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之路。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首轮高峰感染期”不同城市要区别来看。从当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和流行来看,有些城市已经进入快速上升期,有些还处于早期扩散期,最终的峰值在不同区域之间会有时间差异。从城乡来说,城市达到的高峰时间可能要比边远、农村地区要来得早。从感染人群来说,活动较频繁、外出比较多的人,往往是第一波被感染的人群。随着感染的推移,老年人、流动性较小的人群,很快也会进入感染高峰。
目前,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二、配置相关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储备、药物供给,坚持分级诊疗,促进能力提升,做好公众教育;三、采取适度的社会干预措施,根据医疗挤兑是否发生及其强度,适当、有序地来采取干预措施;四、强化对于病毒变异的相关监测和科学研究。
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说,不能把疫情来势汹汹的原因都归结于“放开”。“放开”不单纯取决于公共卫生决策。中央决策是综合考虑,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际关系等各方找到一个平衡点。现在的时机是比较合适的。
从公共卫生来看,虽然准备没有做得很充分,但疾病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变化,如感染率大幅度提高,传播系数已经达到二十多,病死率却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万分之一。现在,疫情上升速度非常快,出乎一般人的预料,甚至出乎公共卫生专家的预料,来势汹汹。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结于“放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北方是BF.7,在南方是BA5.1,这些变异株的传播率都是很高的。
放开以前,传播率已经上升了,再加上冬天的气候有利传播。另外,人群打完第三针的时间间隔太长了,抗体水平开始下降。完全靠疫苗阻挡疫情传播已经不现实,综合的结果就是疫情大幅度的上升。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强调,亟需解决新冠“降类”的问题。疫情暴发三年来,我国防控始终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法律框架进行。然而,在抗疫过程中,在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约束问题行为方面也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今将新冠降类管理的时机越来越成熟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后续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从将施行近3年的新冠“乙类甲管”回调至“乙类乙管”,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降到丙类传染病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现在医疗系统受到的冲击较大,医疗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
前期,感染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上班族,医疗资源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上。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感染,医疗资源挤兑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医院床位使用方面。因此,接下来医院的住院压力更大,可能还有一场硬仗要打。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员工正陆续返岗,部分感染员工也开始进入康复阶段。后期,医院人手紧缺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香港立法会议员、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恒镔回顾,从香港经验来看,“放开”是可以放心的。内地最近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出的改进和改变,是很合适的政策。以奥密克戎的低毒性,以及我们在用药等方面累积的经验,现在是可以放心逐步开放的,但要重点保护好老人和小孩。另外,疫苗接种是防控措施里最重要的一环,提高疫苗接种率非常必要,香港的安老院中接种过疫苗的老人基本上都可以安全度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转自 搜狐新闻,原文链接:http://sohu.com/a/619035736_359980?scm=1103.plate:540:0.0.1_1.0,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