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安中民 本报记者 郭建军
12月14日,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闫中立表示,省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为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精准画像,支撑服务民营企业融资授信和贷款发放。今年山西省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15.7亿元,同比增长11.3%。闫中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申报安排,我们坚持国有、民营‘一视同仁’,欢迎民营企业的优质项目积极申报。”
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解读山西省政府办公厅12月8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据了解,为加强政策供给,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山西坚持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着眼于用市场办法和改革举措,打通梗阻堵点、激发投资活力,制定了《实施意见》。
就在这一文件出台的两天前,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扩大内需包括加大投资需求,民间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的风向标。闫中立介绍说,近年来,山西省民间投资整体呈现规模稳步扩大、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半壁江山”。但是,今年以来,受房地产投资不景气、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全省民间投资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适时出台的《实施意见》分为总体要求、支持政策、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其中,“支持政策”细分为11个方面,共40条举措。
一是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不平等待遇和隐性壁垒问题,提出公平执行“非禁即入”5条举措,包括建立隐性壁垒台账并集中清理、同等享受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减免投标保证金、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主导盘活停缓建工程项目、对轻微违法行为分领域建立“减免责清单”等。
二是着力解决房地产业民间投资下行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出稳定房地产业民间投资3条举措,包括适度增加供地、探索政府主导盘活闲置商品房用于补充保障性租赁住房、适度下调商品房预售资金重点监管额度不超过5个百分点等。
三是着力解决能源领域民间投资体量不大的问题,提出扩大能源领域民间投资3条举措,包括一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各类能源项目、涉及政府配置资源的能源类开发计划原则上要提前向全社会公开并向民间资本推介、建立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多元保障机制等。
四是着力解决基础设施民间投资放缓问题,提出拓宽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5条举措,包括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原则上推行市场化运作、向民间资本推介“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鼓励民间资本主导盘活存量资产、吸引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认定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并安排前期费支持等。
五是着力解决制造业民间投资质量不高、农业民间投资龙头牵引不强、文旅民间投资挖潜不足的问题,提出激发产业领域民间投资的5条举措,包括围绕10条产业链遴选“链主”项目、“链核”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数字山西”建设,用好政府技改资金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农业龙头企业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给予奖励,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发运营文旅康养项目等。
六是着力解决要素保障效能有待提升的问题,提出项目审批、用地、用能、环境容量、融资等方面共19条举措。
闫中立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各级各部门,健全工作机制,细化配套举措,持续优化环境,狠抓政策落地,有效提升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促进民间投资扩规模、优结构、提质效,奋力完成到“十四五”末全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58%的预期目标。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12-16/doc-imxwvwhv9921225.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