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项目建设与规划大致可分为RPA产品选型、项目实施及运营两个大阶段。
RPA产品选型
导入RPA项目的第一步,就是组织对自身RPA需求进行评估,以便确定是否需要RPA以及需要什么样的RPA产品。
评估包括三方面:
- 业务需求:从业务层面快速评估企业是否需要RPA;
- 管理需求:评估运营和管理RPA的需求;
- IT环境:自身IT环境对RPA产品的约束;
此项工作为高阶评估,1-2周完成。
业务需求
初步调查组织中可能使用的RPA场景,并对场景进行高阶评估,如果短时间就能收集到较多的RPA适配场景,比如超过10个场景;或者粗估RPA带来的收益超过1FTE,就可考虑引入RPA方案。
每个场景每年的RPA收益的粗精度评估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年收益(FTEs)=Σ(F*N*E*C/(60*8*21.75*12))
其中:
F:由人工处理时一个业务所花费的时间(按分钟计算);
N:每天每个员工操作该业务的次数;
E:操作该业务的员工数;
C:RPA节省时间系数,经验值为50%--90%,一般可取70%;
适合RPA的业务场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业务是通过人与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手动交互完成的,如打开菜单、录入信息、点击操作按钮等;
- 这种交互活动是有规则的,且是重复性;
- 无法通过API实现,或者开发需要大量时间;
财经、行政、HR、IT运维等部门通常会有RPA业务需求,常见的RPA适配业务场景有:
数据采集
从内外部系统(数据源)获得数据,如:
- 对各种财经数据的收集:如股指、汇率;
- 价格信息的采集:布伦特原油价格、从电商平台获取商品价格;
- 新闻网站监控:监控关键词、舆情;
- 船期、航班信息
数据聚集
从多个异构系统中获取信息,聚合到一起(如形成一个excel表)
- 银行员工的各种管理报告:如理财经理每天从不同的业务系统中获取业务数据,汇总到一张excel表
- 大型企业IT运维报告:如从多个IT系统的运维监控日志中摘取数据,形成当日运维报告;
数据比对(核验)
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信息,根据规则进行比对。如:
- 商品价格比对:如,从电商平台获取竞争对手的商品价格,与自身进行比对;
- PO与合同的数据比对:核验PO中的数据与合同数据是否一致;
- 银行对账:如,组织有多个银行账号,每月要将组织财务数据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校验;
数据发布(转移)
将一个系统的数据发布到另一个系统中,常见内外网数据交换。如:
- 新员工入职申请社保:自身的HR系统已经保存了新员工的信息,但还要在社保网站(外网)再填写一次甚至多次;
- PO数据填入ERP系统:企业接到客户PO后,将PO数据填入ERP系统;
管理需求
导入RPA后,如何运维和管理RPA,包括:
- 是否要自行开发RPA机器人流程;
- 是否要集中管理机器人流程,包括制定运行机器人流程的规则、方式,监控机器人流程的状态、输出相关报告等;
- 部署是否灵活、是否方便扩展;
IT环境
绝大多数的RPA产品对应用系统是非侵入的,其运行环境通常受原有业务系统运行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导入RPA产品时需考虑与RPA相关业务系统运行环境的匹配。
- 客户端:主要考虑桌面端OS、浏览器的种类和版本。
- 服务端:主要考虑组织总体IT架构的要求,如OS是否支持Linux,使用什么数据库,是否支持虚拟化部署,是否支持高可用部署等;
- 业务系统:主要考虑RPA产品与自身的业务系统是否有成熟的对接方式;
优先级
没有一款RPA产品是万能的,在选择产品时,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优先级考量,有的倾向于效益,有的倾向于控制和管理。组织根据自身的诉求确定选型的优先级。
如在业务侧,是要实现更多无人值守的业务,还是更多有人值守的业务;是更重视业务处理的效率,还是更重视“机器人流程”带来的守规矩和更少差错的好处。
在管理侧,是不是要集中管控“机器人”,是否要明确的权限,是否有图形化的开发工具等。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39683486,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