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全球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出现,到RPA成为BPA优化方案首选已历经100多年时间,但从首个专业RPA工具出现到如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RPA的进化发展一共就经历了四个阶段。
1、RPA 1.0阶段:辅助性RPA(Assisted RPA)
在RPA 1.0阶段,作为“虚拟助手”出现的RPA,几乎涵盖了机器人自动化的主要功能,以及现有桌面自动化软件的全部操作。部署在员工PC机上,用于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难以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做不到成规模应用。不过辅助RPA已能够有效减少业务平均处理时间,可有效改善客户体验并节省成本。
2、RPA 2.0阶段:非辅助性RPA(Unassisted RPA)
在RPA 2.0阶段,被称为“虚拟劳动力”的RPA,主要目标即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以及虚拟员工分级。主要部署在VMS虚拟机上,能够编排工作内容,集中化管理机器人、分析机器人的表现等。缺点是对于RPA软件机器人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工的控制和管理。非辅助性RPA机器人可以全天候工作24 * 7,并用业务流程代替了人机交互,释放了更大的增效降本可能性。
3、RPA 3.0阶段:自主性RPA(Autonomous RPA)
在RPA 3.0阶段,RPA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端到端的自动化和成规模多功能虚拟劳动力。通常部署在云服务器和SaaS上,特点是实现自动分级、动态负载平衡、情景感知、高级分析和工作流。缺点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仍较为困难。但更多技术的融合,使得自主性RPA可从根本上提升业务价值并为用户带来更多优势。
4、RPA 4.0阶段:认知性RPA(Cognitive RPA)
RPA 4.0将是未来RPA发展的方向。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以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预测规范分析、自动任务接受处理等功能。借助认知性RPA,决策过程全都由机器人执行,从而可以将所有漫长而复杂的任务自动化。
目前,尽管大多数RPA软件产品都处于在2.0-3.0之间,但发展已相当成熟,同时产品化程度亦是很高。此外,一些行业巨头已经开始向RPA 4.0发起了探索,并已初步应用AI增强RPA产品的认知能力。
本文转自 知乎,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38789020,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