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天地

0

设计院的BIM泡泡,被戳破了

头像
财神

BIM开始火的时候,大家都想象了他的美好前景:设计建模,各专业完美配合无差错,三维模型精准出量利于造价控制,采购下单,施工总价包干精准控制投资预算,复杂体型建筑施工电脑控制放样准确到位,后期运营管理全数字化方便快捷......一幅美好画卷徐徐展开。风口之际,几乎所有的设计院都成立了BIM设计研究部门,“正向设计”一时间成为建筑设计院最时髦的词汇。



大浪淘沙,一定是泥沙俱下。在这次房地产困境延伸而来的设计院裁人潮下大家才发现BIM发展了十余年,原来是设计院最鸡肋的部分。所以大部分设计院手起刀落,毫不留情砍掉了BIM这个部门。



为何?根本原因是它还不能创造相应价值!



BIM发展这么多年,为何与初衷相去甚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标准不统一。要实现一模到底,牵涉到的行业、专业非常多。不说别的,单是设计,建筑、结构、设备、预算等各个软件开发商不同,缺乏统一标准,要在设计内部协调都有问题。目前通行的REVIT 三维平台,国内结构计算软件巨鳄PKPM就不用,自行应用了另一个体系,虽说有接口可以转换,但是转换效果差强人意。更不用说后端的造价、施工、运维等阶段了,各自的BIM模型标准都不一样。所以现状就是,设计院做设计院的,后续阶段各自翻各自的BIM模型以满足各自需求,重复劳动巨多。BIM要想实现理想中的一模到底,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出台势在必行(现在有一个BIM国标,貌似无人理会,实用性太差)。



其次软件不成熟,核心软件还是国外控制,国内自己研发的少之又少而且还各自为战,缺乏牵头人组织协调。



第三就是效率确实不能与二维软件相比,现在三维建模速度太慢,根本跟不上甲方的要求。



再有就是应用场景很少。即便做出三维模型,很多政府审核部门依然需要提供二维图纸,导致辛辛苦苦建立的BIM模型还要转成二维平面图送审。



单在设计院层面,BIM模型用处不是太大,好处都在后端,甲方不愿意付给设计院这部分费用,也导致众设计院推行BIM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十多年前,BIM在设计院的主要作用是管线碰撞检查;今天,BIM模型在设计阶段的主要作用依然是这个。



经济下行,彻底戳破了BIM泡泡。设计院优先裁撤BIM部门,也是形势使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转自 网易新闻,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I9GFJ8GI0552UJ2C.html?spss=backflow-index-hotlist,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

你的回复

如果只是评论问题或者答案,请使用评论工具。 您可以随时 修改您的答案 - 不需要重复回复相同的问题。 另外, 请别忘了去评价 - 这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