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2月25日,以“向光而行的AI开发者”为主题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GAIDC)在上海临港举行。上海国际算法创新基地、上海市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现场揭牌成立,并发布了商汤大装置SenseCore AI云等一系列最新成果。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力争通过3-5年时间将滴水湖AI创新港打造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地、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重要的基地。
全球AI英才齐聚临港
GAIDC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上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SAIA)、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本次大会以“1场开幕式+3场前沿主题论坛+14场平行论坛+3场核心赛事+X场特色活动”为组织框架,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Linux开放元宇宙基金会执行董事罗尤·奥布莱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斯图尔特·罗素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聚焦产业前沿与创新技术话题发表主题演讲。
当天,上海国际算法创新基地、上海市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其中,上海国际算法创新基地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底层算法突破,着力将上海打造成算法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国际标杆城市,并推动将最优秀算法技术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落地转化。上海市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加快筹建,将积极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沿焦点,聚焦关键技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供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部署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陈金山表示,人工智能是临港新片区城市经济发展最鲜明的特色,临港大力发展AI芯片、AI软件、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积极布局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不断提高自动驾驶、数字孪生城市等应用场景。
打造领先的开发者生态
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大会现场颁发了2022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和“智慧工匠”奖项。这项由上海市总工会、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年度选树、评选活动,面向致力于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各领域的建设者,主要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化建设及相关技术领域,是上海产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赛事品牌。
开发者着重关注的技术社区也是本次大会聚焦的重点。LF AI & DATA基金会中国社区、开放元宇宙基金会全球社区、CSDN和DeepModeling开源社区作为首批开发者社区代表正式入驻临港新片区,帮助开发者在遇到问题时快速摆脱困境、创造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算法创新研究院院长鄂维南表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都较为明显,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基础人才、广泛应用场景,某些重要领域有一定先发优势;短板则是人工智能领域偏工程、原始创新不足,此外顶尖算法人才缺乏,算法创新体系缺失。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来弥补顶级人才方面的不足。”鄂维南认为,要以场景、市场和基础人才作为牵引,以新的体制机制为手段,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能力资源。
人工智能走进普通人生活
为了直观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本次大会特意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囊括AI芯片、AI数据、AI大模型、元宇宙、智能机器人、智能出行、智慧健康等目前最热门的AI领域代表项目。其中,智能生成最新应用备受关注,观众输入任意一个标题或一句话,一款国内智能生成软件就能完成写作,并且根据生成的文字内容再生成配图、音频,还可以将图片与音频整合,生成一段视频,利用多模态融合生成技术,一步步展示“以文生视频”的全过程。
近期,ChatGPT的“出圈”效应引发热议,成为本次大会上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 “ChatGPT表面上是应用的发展,但本质上其背后的方法论发生了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演讲中表示,在自然语言处理面前,语言的差别不再重要,这是一次非常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我国目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上的难点,王坚表示,开发者要对整个行业有全盘的了解,了解算法的能力和边界,“科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但是工程师改变了这个世界,而开发者恰恰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工程师,开发者是改变这个世界非常重要的力量。”
本次大会上,商汤大装置SenseCore AI云正式上线,它是基于商汤AI大装置的一套开箱即用的基础设施与工业级AI工具链,将为大模型开发训练等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智能计算服务,有望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价格,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
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在发言中指出,OpenAI打开了一个出口,让ChatGPT很快成为第一个突破上亿用户的触达终端的应用。在这个行业里,下游和诸多应用都会随着这种大模型的思维模式而改变。未来,内容创作者不需要具备底层的制作能力,而是需要更多畅想、连接、协同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跟AI协同共创的核心商业能力。(邓侃)
编辑:王晓伟

本文转自 新浪新闻,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2-25/doc-imyhxqsk8262250.s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