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天地

0

《学员体验》2022厦门马拉松数据分析

头像
张迅

原标题:《学员体验》2022厦门马拉松数据分析

感谢我们教练的专业分析。

所有打点数据分析

游戏的速度

单位是m/s,平均速度是414左右,不用换算,看趋势就好。

整体配速下降,意味着跑得更慢,最后两个大坑在比赛结束前因为小腿抽筋一直伸到路边。

脉冲

整体心率比较平稳,后半程略有回升,特别是有几个高峰,都是上坡的缘故。

终点线前的一点加速使心率迅速上升,直到170年代初才发生。

整体心率控制较好,比较满意。

教练点评:

关于心率与配速的关系:

1.在一路下滑方面,上半场节奏太快,所以半场后节奏下滑。

有人建议应相应放慢最初的步伐。

2、由于前半程节奏快,半程心率偏高。幸运的是,及时降低了速度,降低了心率,避免了后半程的撞车事故。

跑者反应:前半段比赛下坡慢,跑快容易(也许类似配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韵律

整体节奏较慢,只有170出头,下半段比上半段略快。这是我的正常表现。当我缺乏动力时,我依靠踏板动力来补偿。

教练点评:

从步频与速度的关系来看:

1、跑者的平均步幅已经达到1.38米,要提高并不容易。

不过步进频率在17X左右,还有提升的空间。建议练习步频,提高步频。

2、步长固定的话,步长高了基本上是提高速度的;但在比赛的后半段,配速变小,步数反而增加,说明跑者肌肉力量不足,必须减步;但要保持速度,速度必须提高踏频,而踏频会导致心率上升。

提议:

1.增加步进训练。

2.增加下半身力量。

接触时间

触地时间略长,但变化面积不大,整体长度较长,有待改进。

教练点评:

关于接地时间与步频的关系:

1.基本上,步频的增加会缩短触地时间,但如果后半程不减少,也说明力量不够,肌肉不灵活。

2.圈起来的部分跑的比较快,憋不住,所以接触时间也下降了。

3、与速度相比,触地时间还要稍长一些。建议多做跳绳/划线等技术动作,提高步频也会有改善。

转角

转向角度显示出与传输时间非常一致的趋势,从而导致更短的步长。

教练点评:

从偏航角与踏频的关系来看:1.步幅与摆角有关,所以对于高级跑者来说,步速越高,摆角越大;但如果你是步组跑(坐着跑,靠踏频加速),摆角就不同了。

固定,固定适用。这个跑步者对这部分很好。

2.随着跑者速度减慢,摆动角度变小,这是肌肉力量不足的又一表现。

空闲时间

下半场的飞行时间急剧下降,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力量不足,而且俯仰下降非常明显。

我的整体节奏没有太大变化,触地时间也没有太大变化。主要问题是在行程的后半程,动力不足缩短了飞行时间并缩短了步幅。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跑步的时候推、蹬的次数太多,腿部肌肉力量被消耗殆尽,导致后半程无力。

当然后半程的缓坡和海风也是一小部分客观原因。

教练点评:

从休假时间与节奏的关系来看:

1、如果飞行时间减少,说明步长相应减少,中间也出现转折点,也是后路乏力,财运下降的表现。

垂直振幅

垂直振幅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单凭这个参数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必须和垂直节距比一起考虑。

教练点评:

从步进频率与垂直振幅的关系:

1.步进频率的增加导致垂直振幅的减小。

2.最后一节,赛跑者决定全押。由于用力过大,垂直振幅过高。

这部分的效率并不好。你应该尽量放松,不要过度劳累,尽量寻找加速的乐趣。

纵步比

可以看出垂直步进比呈上升趋势。结合前面的分析,垂直幅度在减小,但是垂直步长比还在增加,说明步长下降的比较明显(遗憾的是S-Tag目前无法输出实时步长数据,否则下降趋势应该更明显)。

从趋势上看,中间也更快。这部分是最经济的,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降低了后半段的经济效益。

接触峰

比较平稳,基本看不出有什么趋势。

教练点评:

1、可以看出已经发生了增长。

是否可以解释为肌肉力量不足导致肌肉撑不住,所以冲击力增大?这还不确定。..

每5,000人平均分析

速度、心率、节奏

这三项数据不需要跑位配件,可以由手表本身提供。

从阶段性数据来看,心率和步频基本比较稳定,速度有明显下降。

尤其是20-25公里,刚刚跑完一个半程马拉松,感觉还不错。此时速度增加,心率增加,步频略有下降,说明步长有所提高。此刻用力过大,导致后背逐渐塌陷。预料之中。

教练点评:

1.前面部分太快了,所以即使降低了速度,也压不住心率。

2、后平台只能补充步频。3.步调策略可以重新调整。

触摸时长、飞行时长、触空比

着陆时间基本稳定,但后半段飞行时间明显缩短,着陆时间明显增加。

教练点评:

1.如前所述,步频慢/弱,导致飞行时间短,触地时间长。

垂直振幅、垂直步进比、转角

垂直振幅变化不大,后半段略有下降,但垂直步幅比明显增加。

同时从摆动角度来看,后半段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几乎与趋势和下降速度一致。

速度、转角

一起看速度和偏航角,可以看出两者非常一致,尤其是下半场,几乎是重叠的。

教练点评:

1、随着车速的降低,转弯角度也随之减小。

2.后垂直振幅减小,因为步进频率增加。

着陆方式

鞋底在全国的份额最大。在下坡中段行驶时,后跟比例增大,脚底比例减小。

后半段行程,脚底恢复,脚部部分变小。

一般来说,它是一种全脚跑法。

左右平衡

整体平衡度很高,正常。

速度、高度

通过速度与海拔高度的对比,可以观察到半程马拉松距离下坡速度依然没有控制好,后半程的爬坡消耗体力过大,速度下降明显。

总结

我的跑步技术是步频慢,但整体还是比较平稳的。增减速度主要取决于步幅的变化。步频慢、步长长可能是因为推、蹬过度,消耗了腿部更多的肌肉力量。

接触时间较长,但相对稳定。

减少联系时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练建议多练习跳绳、吊牌等。

当腿部肌肉力量足够时,转身角度大,步幅大,接触空气比可小于2。但随着肌肉力量下降,步幅减小,接触空气比变小。空气比显着增加,速度也降低。教练建议加强下肢的力量训练。

垂直振幅约为9厘米,垂直步长比约为6.5,均在正常范围内,但随着强度降低,垂直步长比增加到7以上。

着地方式主要是脚底着地,左右平衡在正常范围内。

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善跑位,减少推力,减少触地时间,进一步提高成绩。

在许国峰的书《跑者都该懂的跑步关键数据》中,可以看到推和蹬的优缺点,以及减少与地面接触时间的建议。

8、厦门马拉松是一个起点容易,终点难的赛道。许多跑步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需要注意节奏策略,并在比赛的前半段占据主导地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转自 搜狐新闻,原文链接:https://sports.sohu.com/a/620107469_121419398?scm=1102.xchannel:1526:110075.0.3.0~9010.8002.0.0.0,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头像
丢弃

你的回复

如果只是评论问题或者答案,请使用评论工具。 您可以随时 修改您的答案 - 不需要重复回复相同的问题。 另外, 请别忘了去评价 - 这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问题和答案!